提醒伊朗别太信谈判,以色列的拖延战术可是老把戏!
20号那天,伊朗跟英国、法国、德国的外长在日内瓦关起门来聊了仨小时。
这可是自从以色列跟伊朗直接干起来后,伊朗头一回跟西方国家的大官儿面对面谈。
不过,谈完之后,双方的说法却透着老大的分歧。
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在会上很不满,说英法德压根儿没吭声批评以色列的挑衅行为,还强调伊朗得继续用正当的防卫权,狠狠地挡住以色列的嚣张气焰。
伊朗这边拍胸脯说,他们的核项目完全是搞和平用途的,国际原子能机构也盯着呢。
谁要是敢动伊朗的和平核设施,那就是犯了大罪,违反国际规矩。
阿拉格齐还放话,如果以色列停下挑衅的动作,乖乖为自己的坏事儿负责,伊朗愿意考虑通过外交路子解决问题。
他也说了,愿意跟欧洲三国和欧盟接着聊。
而英法德三国外长加上欧盟高官在会后的联合声明里,虽然嘴上说对中东局势紧张特别担心,喊着大家别干啥让事儿更糟的事儿,还说想靠谈判解决问题,但他们的重点很快就转到伊朗核问题上了。
声明里老调重弹,说对伊朗核项目一直不放心,聊了怎么确保伊朗永远搞不出核武器,还特意点名美国的加入特别关键。
法国外长更是直截了当,说伊朗核问题没法靠打仗解决,只能靠谈。
欧洲的担心跟伊朗的自卫权在这声明里简直是天差地别。
欧洲急吼吼地把话题扯到伊朗核项目,催着美国赶紧回谈判桌,却对伊朗最在乎的安全诉求——以色列对伊朗领土的攻击和伊朗因此有的正当防卫权利——含糊其辞,甚至压根儿不提。
这种微妙的偏心,咋能不让人怀疑欧洲三国搞的这场紧急会面,真心是为了啥?
是不是想用外交幌子给伊朗套个临时的停火紧箍咒,好给美国可能掺和进来,或者以色列重整旗鼓,争取点宝贵的喘气时间?
回想中东那段冲突史,尤其是19481949年的第一次阿以战争,以色列玩停火这招可是溜得不行。
1948年5月以色列刚宣布建国,就被阿拉伯好几个国家的联军围着打。
开战头几天,以色列军队被揍得挺惨。
到了6月,联合国出面调和,双方签了个为期四周的停火协议。
国际社会本来是想推动和平解决。
可以色列把这停火当成了救命的空档期,抓紧时间干了三件事儿疯狂买了一堆先进武器,包括战斗机、大炮啥的,军事实力蹭蹭往上涨;赶紧动员国内外的犹太移民,兵力哗哗地扩充;还趁着局势稳点,重新整编部队,训练得更带劲,指挥也更顺溜。
反观阿拉伯联军,内部分歧大,对停火的意义没啥准备,压根儿没好好利用这段时间巩固战果或者商量下一步。
等到7月战火再起,以色列军队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立马从挨打转成主动进攻。
十天之内,不光收复了失地,还占了好多原本联合国划给犹太国的地盘。
第一次停火的经验让以色列看透了暂停的价值。
后来几次打仗,以色列又好几次精明地接受或主动要求停火,每次都在这种和平空隙里加紧备战,最后在战场上占了大便宜。
历史就是面冷冰冰的镜子。
快八十年过去了,以色列面对伊朗前所未有的直接反击,对时间这玩意儿的重视一点没变。
现在以色列军队在好几条战线上压力山大,急需喘口气、整顿队伍、等盟友给力点。
这时候,欧洲几个大国跳出来搞个聚焦避免升级和核谈判的会谈,客观上给以色列送了个喘气的机会。
欧洲三国在声明里反复强调美国加入谈判的重要性,这话里的潜台词让人寻味——这可能让最后的主导权滑到跟以色列立场高度一致的美国手里。
伊朗得保持清醒所有没彻底压住对手进攻能力的所谓和平谈判,都藏着危险。
英法德表现出来的外交热情,如果不能变成对以色列挑衅行为的明确批评和有效约束,如果不能真心回应伊朗被攻击后的核心安全关切,只是单方面压着伊朗保持克制、赶紧回核谈判的路子,那这场日内瓦会谈的实质,就更像是精心算计的拖延战术。
伊朗想通过外交解决问题的态度值得点赞,但谈判桌底下的实力才是真决定输赢的家伙。
在对手没被彻底打服、挑衅行为没被明确制止并付出代价之前,啥停火或者外交突破都可能是靠不住甚至危险的假象。
第一次阿以战争里用血和火换来的教训还在耳边真正的和平,只能建立在侵略者再也闹不起来的基础上。
对伊朗现在最需要的不是对欧洲外交甜言蜜语的轻信,而是从历史里学来的战略清醒,还有捍卫自己安全时半步不退的硬气。
当西方外交官们拎着公包离开日内瓦湖边,伊朗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得一边警惕一边往前走,靠实力求生存。
金勺子配资-金勺子配资官网-专业炒股配资网站-合法配资平台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