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大战五百年后,如来佛祖在佛门一次特殊的法会上,突然诸佛菩萨发出了一个提议:让东土大唐的人,来西天取经。
尽管是如来佛祖的临时提议,但因其佛祖的尊贵特殊身份,自然是没人会提出质疑和否定意见。
“我有三藏真经,一藏《法》,谈天;一藏《论》,说地;一藏《经》,度鬼。三藏共计35部同,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卷,乃修真之经,正善之门。”
听到如来佛祖关于三藏真经的阐述,诸佛菩萨皆心领神会。观音菩萨及时站了出来,从佛祖手中,接过了前往东土大唐寻找取经人的重任,同时担任了三界西游取经工程的总执行人。
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如来佛祖开启取经工程的时间,是孟秋时分望日的盂兰盆法会。
古人将秋季分为“孟秋”、“仲秋”和“季秋”。“孟秋”指的是立秋后的第一个月,也就是农历7月份;“望日”则指的是该月的满月之日。
由此可见,西游取经工程的时间正是农历的7月15日。
要知,盂兰盆法会,与清明节(上巳节)、重阳节(寒衣节),是民间所称的三大鬼节。
盂兰盆法会的起源和来历,与目健莲尊者有关。
佛经经典《佛说盂兰盆经》和《大藏经》中说,如来佛祖的弟子目健连,以神通第一著称。目犍连尊者以天眼通,望见了他的母亲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堕落地狱饿鬼道受苦,吃不饱穿不暖。
目健连尊者应运神力化成食物,想送给他的母亲, 每次食物快到她的口中时,食物立即化成了火炭,无法下咽。
目健连尊者身为人子,虽有神通,却无法施救母亲。痛苦之际,他便向如来佛祖求助,佛祖便传授了他救济母亲之法,让他在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为七世父母及现生父母集百味饭食于盂兰盆中,通过盆兰百味,供养十方大德。以众僧大德的功德力量,使母亲得以脱离饿鬼之苦,转生人世或天界,享受福乐。
遵照如来佛祖的旨意,目健连尊者终于在农历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满珍果素斋,让母亲获得了食物。
目健连尊者籍资超度受苦的亡母后,“盂兰盆法会”,这个节日便成为了佛教每年一次的盛大法会。
那么,七月十五是佛门的一次盛会,如来佛祖开启了西游取经工程;天庭和佛门又在做什么呢?
熟悉中华传统文化的读者朋友知道,农历的七月十五,处于每年农历的处暑节气,故又称为“七月节”,或“中元节”。
“中元”一词,最早起源于北魏时期。关于中元节的说法较多,《道藏》等道教经典中记载说:中元之日,地官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育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
这里的“地官”指的便是三官大帝中的“中元七炁赦罪地官”。地官大帝曾分灵化为舜帝,故对尽孝道,特别尊重。
地官大帝具有“赫罪”之权,以普度地上、地下人鬼为怀,因此民间又称其为“中度公”。
“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民间传说,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一,是阎王爷打开鬼门关之日,会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来到阳间,享受人们的供祭,让它们也能享受到人世间的温暖。直到七月的最后一天,这批孤魂野鬼再重返阴间,鬼门关重新关闭。
鉴于中元节被人们赋予了祭祀怀念先祖的孝道,以及推己及人、乐善好施、普度众生的内涵,无论是在佛教、还是道教,都特别重视这个节日。
中元节便成为了以慈悲、仁爱、孝道、向上、向善的节日,更是缅怀先祖和亲人朋友等祈求福安,寄予美好希望的“博爱”的节日。
中元节,佛教除了目莲救母的感天动地的孝道之举;更有地藏王菩萨立下震憾三界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愿、大愿。
天庭和道教也没有闲着,在中元节这一天,安排了拔幽救苦,慈爱赦罪的地官大帝来惩恶扬善,普度众生。
民间将上古时期的先贤,有着孝道感天,象代耕田、鸟助锄草神迹的舜帝,尊奉为“地官大帝”,与同样有着天心慈爱的地藏王菩萨,实为一体,功德无量。
所以,佛教的“盂兰盆法会”与道教的中元普度节,是相同的一天,正源于此。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金勺子配资-金勺子配资官网-专业炒股配资网站-合法配资平台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