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潮新闻)
最近,和省经信厅的朋友聊天时,得知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了6万家。
这里先浅浅地科普一下:在我国,从2011年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
听罢,不由想起2022年初,我曾写过浙江规上工业企业突破5万家。相隔三年,再上一个新台阶。我不由竖起大拇指点赞,朋友倒是淡定地笑笑说,“顺势而为啦。”
好一个顺势而为!只是今年这外部环境的“势”,并没见得真的“顺”,浙江破“6”,顺势之余,更多是主动而为。
抓企业上规,培育优质企业,浙江一直很上心。
浙江是小微企业大省,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使得浙江有着培育更多规上工业企业的肥沃土壤。
同时,培育企业“小升规”,是优化市场主体结构、增强经济韧性的重要举措。作为经济大省,浙江天然有着培育更多规上工业企业的内生动力。
天时地利,浙江动手早。
浙江是国内率先提出并推进小微企业上规工作的省份,也是第一个研究制定专门扶持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政策意见的省份。
早在201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的意见》发布,浙江正式启动“小升规”行动。
随着“小升规”工作的扎实推进,浙江规上工业企业队伍不断壮大。2017年末,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赶超山东位居全国第三位,并持续至今。
一如既往,浙江常抓不懈。
这些年,浙江持续推进“小升规”企业培育工作。到了近年,又通过成熟的数字化手段建立企业培育库、开展动态监测,并引导联动挖掘潜力企业、鼓励各地出台配套政策,形成“达标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梯度培育体系,使得浙江规上企业数量保持合理健康的增长。
到今年8月,浙江规上工业企业达到60906家,数量仅次于广东和江苏,位于全国第三。
除了抓手常新,近年来,浙江还十分清晰地围绕产业集群布局产业,按照产业链招引项目,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使得新生企业在成熟、适宜的产业生态体系中落地生根、稳稳成长。
像规上企业数量排名前五的设区市,宁波、温州、杭州、嘉兴和金华,均有着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和较为发达的产业集群。尤其宁波,规上企业数量已破万家,达到1.1万家,占全省比重近18%。
更进一步,浙江有了新目标。
去年6月,浙江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中小企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注重企业数量的同时,也重视企业发展质量。像今年上半年,浙江新认定了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34家,省财政支持首批“省级重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99家,新增重点“小巨人”149家。
当前,浙江正在实施优质企业培育做强攻坚战,将大力培育更多一流企业和优质中小企业。
逆势创新高,表明浙江工业历经风险挑战,依然保持着较强的抗压能力和成长活力,充分凸显了浙江工业经济的韧性。
前有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后有新冠肺炎疫情,浙江一路披荆斩棘。
到了今年,国际环境愈发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尤其二季度以来美国政府反复多变的关税政策,使国际经贸和金融秩序遭受重创。浙江作为外贸大省,且对美出口规模第一的省份,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
可即便这样的外部环境,今年上半年浙江新增纳规企业174家,比去年同期多增116家,同比增长200%。
像长兴县的钜普汽车,一家从事汽车外观亮饰件研制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我今年4月份去的时候它刚投产,仅仅三个月,已经新上规。目前产能拉满,订单排到了年底,预计全年产值可达1.3亿元。
和钜普汽车一样,今年上半年浙江新增的规上企业,全部来自新建项目的投产纳规。
而新建项目,多具有满满的新质生产力特征,多为当下增长势头较好、风口上的产业,比如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
随着新上规企业的加入,退规企业(年度产值低于2000万元后退出规上企业)的退出,浙江规上企业结构、产业结构也随之向新向好。一个向新向好的企业结构、产业结构,也使得浙江经济适应外部环境突变时,内核始终稳定。
要知道,规上企业无论是创新实力、税收贡献,还是投资强度、发展增速,都是浙江工业企业的中坚力量。
像我最近去过的乐清柳市的联测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去年搬入当地小微园后,空间一下子打开,当年就上规,并成为了高新技术企业。如今,拿下国网、南网这样的大客户,企业正在争取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这不是个例,是群像。数据显示,去年集中“小升规”企业和今年月度投产入规企业,合计拉动上半年浙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15.8%。
对浙江而言,“6万家”无疑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来源:涌金楼
责任编辑:陈颖静
金勺子配资-金勺子配资官网-专业炒股配资网站-合法配资平台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